千年墨韵的数字重生:方正字库以「AI+书法」还原《洛神赋》全卷

广电行业

2025-08-15

分享


图片


当魏晋笔锋邂逅数字技术,一场跨越千年的书法重生正在荧屏上演。2025年8月13日,《中国书法大会》第二季第三集正式播出,以破壁之姿揭开文化传承新篇章:节目组携手方正字库,以仅存约250字的王献之“玉版十三行"残卷为基础,借助方正字库专业的书法字体设计能力以及先进的AI造字技术,成功复原失传千载的919字《洛神赋》全卷。


“怀虔诚之心,以科技之力,向书法经典致敬”,《中国书法大会》与方正字库的专家团队,以敬畏之心突破三大技术与艺术壁垒,让数字时代的笔墨与魏晋风骨完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,成功再现“碧玉”之作,向古人致以跨越时空的敬意,也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这一艺术珍品的魅力。



图片


三国烟云间,曹植以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的绝妙意象,铸就中国文学史上一曲经典的人神恋歌。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对这篇作品情有独钟,常常以其为书写素材,笔锋起落间,文学意境与书法美学达成完美共振。


王献之墨本《洛神赋》以隽秀挺拨的笔划、萧散逸岩的结体,树立了小楷艺术的巅峰标杆,被誉为“小楷极则”。其字字顾盼生姿的布局,将曹植文字中的缠绵情致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韵律,成就“一帖双绝”的文化奇观。然而,经过岁月淘洗,王献之书《洛神赋》的真迹在唐代已然破损散佚,唯余十三行约二百五十字,从“嬉”字起至“飞”字止,如同断臂维纳斯般令人既惊叹又惋惜。


当数字时代的科技之光照见千年残石,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浮现:如何让仅存不到三成的王献之《洛神赋十三行》重构完整神韵?这不仅是对字体复原技术的考验,更是对魏晋风骨与书法气韵的跨时空解谜。


图片


图片




图片


面对这一复原难题,《中国书法大会》选择与方正字库一同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书法对话,这也是继王羲之行书之后双方的再度合作:以残存约250个字的《玉版十三行》为底本,借助方正字库专业的书法字体设计能力及AI造字技术的支持,力求还原王献之当年所写的919个字的《洛神赋》原貌。


本次《玉版十三行》的还原过程中,设计师采取了全新的「AI+书法」双轨并进设计思路:既要攻克历史底本的多重迷雾,又需在缺失的字中延续王献之「简静秀润、顾盼生姿」的笔法精髓,更要破解千年章法的空间密码。这场融合文献考据、智能技术与艺术造诣的攻坚,不仅是对书法基因的解码,更是数字时代对文化传承的深度致敬。


图片


图片

图片

在宋元时期,《洛神赋十三行》墨迹有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流传。如今备受推崇的宋刻“碧玉版”(《玉版十三行》),疑为南宋贾似道据麻笺本翻刻,堪称现存最精版本。深入研究此版本,有助于我们理解王献之艺术风格与古代文人情感思想。


此次复刻还原王献之《洛神赋十三行》(碧玉版),方正字库设计师与《中国书法大会》节目组煞费苦心。经商议,以首都博物馆藏的“碧玉版”为主要底本,并参考《宋刻玉版十三行佳拓》等珍贵拓本。这样的选择不仅确保了书帖的历史真实性,还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王献之的书法特点,力求尽量还原其当年的书写风貌。


图片
图片
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
确定底本后,难题接踵而至,原石中部分字形残缺,这给复刻带来极大挑战。对此,设计师首先借助AI技术对底本文件进行增强处理,得到更清晰可辨的字形,再以此为依据逐字勾勒出矢量化字形。最后将复刻字体嵌入原石,逐一进行比对和调整。


对于原石中有残缺的字形,设计师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书法造诣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,对残缺字形的比例、结构、走势等进行精准填补及修正,巧妙减小了传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真问题所带来的影响,让这部经典之作以更接近原貌的姿态重现。


图片


图片



图片


由于《洛神赋十三行》(碧玉版)仅残存约250字,要还原出919个字的《洛神赋》原貌,则必须对缺失的字进行补字。在这一过程中,设计师主要用到了3种方法:一是搜寻并复刻现仍留存于世的王献之其他手迹中的小楷字形;二是参考“二王”一脉具有相同小楷书写风格的书家之作进行复刻;三是利用AI造字技术,基于已有字形,对所需字形进行仿写拓展。


图片


图片


方正字库AI智能生成字体技术中的仿写拓展技术,可以通过分析现有字体的特征,仿写并拓展这些字体的风格和样式。设计师将从《洛神赋十三行》中提炼出来的复刻字交给AI技术团队,通过AI大模型进行字形风格抓取,快速生成了其余汉字。通过AI生成的字形,已经能基本满足常规书法字库的使用需求,但对于《洛神赋》这样一件艺术作品来说,还需由字体设计师进行逐字精细化调整,确保成果忠实反映王献之书法艺术的精髓。


图片


图片


在《洛神赋十三行》(碧玉版)复刻及AI补字基础上,补字采用古汉字异体字写法,还原其用笔方式。此外,为避免字库字体的弊端,设计师在同一个字的书写中,依据全篇结构和文字位置探索了不同的变化,形成流畅自然的书写节奏 。


图片



图片



图片

在《洛神赋十三行》数字化复原过程中,章法气韵的还原是一大挑战。方正字库设计师依托深厚的书法功底,将原帖章法气韵精准注入数字排版。通过精微观察原石残迹,系统解构王献之小楷的布白规律与节奏韵律:从单字造型到行气呼应,从笔画轻重到虚实疏密,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缜密推敲。


设计师首先将章法意识贯穿于每个单字的创作中:既考量单字的收放、重心与姿态,更预判其融入整体篇章后的空间关系。通过调控字形大小、行距疏密与笔画疾涩变化,在二维平面重构出原作流动的呼吸感。面对高频虚词重复难题,巧妙运用“同字异构”的传统智慧,对“之”“而”等字进行笔意微调,既保持原帖精髓又破除机械感,实现“变而守法”的艺术平衡。


图片
图片


在分间布白层面,设计师精准还原魏晋小楷特有的空间美学:通过字间偃仰顾盼的节奏把控,使疏朗处若星汉散落,紧密处似珠玉叠映。最终还原出全篇自然天成的章法之美,让经典以数字化形式重焕生机。



图片


当这幅凝聚着智慧与技术的数字《洛神赋》全卷最终呈现时,节目组三位点评嘉宾对其复原成果产生强烈共鸣,并一致给予极高评价。浙江大学教授薛龙春表示:“做得真是让我吃惊,做到这个程度,确实出乎意料,尤其是对字形整体的把握,与王献之的《玉版十三行》相当接近。” 


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才桢赞叹道效果“非常震撼”,他对比道:“之前看的石刻《玉版十三行》拓片因为是黑白的,显得朦胧缥缈,而且有一种悠远的朦胧感,就像旧照片上的美女;但是这件作品的话,就像刚才看到过的,那群美女在群舞,婀娜多姿,摇曳生姿,非常漂亮。” 


中山大学教授彭玉平则用“叹为观止”概括他的感受:“我自从学了‘叹为观止’这个成语,我一直不知道用在哪里,我今天找到了用的地方,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,第二个感受来说,我就觉得科技我一直觉得它是冷冰冰的,我第一次感受到科技居然给我带来了如此亲切而且温暖的感觉。”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

图片



在还原王献之《洛神赋十三行》全篇书帖的过程中,方正字库运用自主研发的AI辅助造字技术,帮助设计师显著提升书法作品还原的精度与效率。



图片

2024年11月19日上午,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,由北京大学牵头,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、北京方正手迹数字技术有限公司、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、珠海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一起参与完成的“中国文字的字体智能计算方法与自动生成关键技术”,获2023年度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。该关键技术历经10余年持续研发,率先突破中国文字的字体智能计算核心方法与自动生成关键技术,推动各类中文字体设计制作技术和工艺的变革。相关技术和系统应用于方正手迹、方正电子、华为、金山WPS等企业,显著提升各类中文字体的开发效率,大幅降低中文字库的制作成本,使得大规模制作各种书写与设计风格的高质量中文字库成为可能。


图片


图片


方正字库的AI辅助造字技术在此次王献之《洛神赋十三行》书帖的还原中得到了深度应用,通过对原版约250个汉字的风格抓取和学习,AI能够快速智能地生成待补汉字,使得补充的字形在风格上与现存部分相协调。最终,由设计师对每个字进行精细化的逐字调整,确保最终成果能够忠实反映王献之书法艺术的精髓。



图片
图片


图片

此关键技术应用于方正电子承担的“中华精品字库工程”、北京冬奥官方专用字体设计、国家新闻出版署“中华字库工程”等项目,让汉字在信息时代中得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播,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,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获授权发明专利53项,在国际会议(SIGGRAPH、CVPR等)和期刊(TPAMI、TOG、IJCV等)上发表学术论文125篇。


如在“中华精品字库工程”开发项目中,方正字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设计师高效实现碑帖切字识别,迅速且精准地处理大量书法作品;支持在书法家根据原书法风格仿写的2000个汉字基础上进行风格抓取,快速生成其余汉字,然后由字体设计师进行调整,力求还原书法艺术的造型风格与精神内核,同时满足现代汉字的应用需求。


图片
图片


图片
图片



图片


书法作为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。《中国书法大会》第二季通过数字技术与人文智慧的创新融合,让历史长河中的书法经典焕发新生。方正字库团队携手节目组,通过书法字体设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胆结合,对王献之《洛神赋十三行》全卷进行了精心复刻,让散佚于历史长河中的书法经典穿越时空,与现代观众重新相遇。


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,既是对散落历史遗珍的系统还原,更是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生动实践,方正字库以「AI+书法」的积极应用,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书法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新的可能!


图片




特别提醒:


大型文化节目《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推出。节目聚焦河南安阳殷墟、陕西宝鸡周原、山东曲阜孔庙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、陕西西安碑林、甘肃敦煌六大书法胜地的18组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书法作品,通过知名专家讲解、穿越式情景演绎、现场互动和VR、AR、AI等科技手段,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文化盛宴,探寻中华文化的深厚根脉,在笔墨渲染间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。


《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》正在持续播出中,总台央视综合频道(CCTV-1)首播,次日科教频道(CCTV-10)20:00档重播,央视频、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上线,欢迎大家收看。




图片
图片


图片

“中华精品字库工程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项目,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指导,将精选中国历代书法名家作品,开发成电脑字库,中国书法家协会负责开发字体的遴选和质量审核,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负责字库的开发工作。


“中华精品字库工程”现阶段已开发完成包括方正甲骨文、方正王羲之行书、方正颜真卿楷书等47款精品字库,通过“公益应用计划”,免费向公益组织、新闻出版单位、政府机构、学校、博物馆、个人等提供5年使用授权;通过“文创联名共创计划”,携手全国各大高校、文化机构、文创品牌,赋能文创产品设计。其中,方正甲骨文字库已向全社会(包括商业企业)永久免费开放。


“中华精品字库工程”曾以王献之《洛神赋十三行》为临创依据开发【方正王献之行书】,字体体势秀逸、笔致洒脱、虚和简静、灵秀流美,欢迎大家下载体验。



相关字体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×
扫码分享给微信好友

客户端